“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修觉山下五河汇聚之处,一条千年古堰——通济堰横亘于此。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景帝年间,蜀地大旱,庄稼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次年,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遂命郡县吏文翁为蜀郡守。文翁仿效李冰之法,在武阳县(今眉山市彭山区,当时新津归其管辖)引岷江水筑“大堰”,起于新津邓公场,流经新彭眉,汇入岷江。《水经注·江水》称:“此县籍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时称六门堰。
△ 民国时期修觉山下的通济堰河坝
(摄影:美国•威尔逊)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堰堤年久失修,河道淤塞,灌溉能力大减,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主持疏通河渠、加固堤坝。据《新唐书》记载,灌溉面积达“千六百顷”,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通济堰的佳话也流传开来。从此,这座“大堰”被称为“通济堰”,寓意“通达四方、兼济天下”。
展开剩余85%△光绪二十三年(1897),手绘新津县各场市镇山形水势交界及兵力部署图中的通济堰堤(新津区档案馆馆藏)
然而,唐末战乱让通济堰再次陷入困境,濒临淤废。眉州刺史张琳深感百姓之苦,遂主持修复工作,使堰水得以畅流。南宋眉州知州句龙庭“贷诸司钱六万,兴大工修复”,“更从江中创造,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丈”,堰堤长达860米,下设筒堰119处,增设引水渠、闸门等,灌溉面积扩展至34万亩,无坝引水逐步发展为有坝引水,成为成都及眉嘉平原重要水利工程。诗人陆游感叹灌区之富庶,赋诗赞曰:“其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
《重修通济堰碑记》称:“自明季兵燹,民无孓遗,堰水尽废。”清初战乱之下的通济堰千疮百孔,几近荒废。雍正十一年(1733),四川总督黄廷桂重启修复工程,亲自踏勘,带领民众从新津到彭山一路“筑堤浚沟”,通济堰逐渐恢复生机。“乾隆十九年(1754),新津县衙监生罗国权与前县主陈设法买吴统周等地业开沟,接金洋二河,水始畅流。”“嘉庆年间,三县叠次买吴、刘、罗姓之(地)业,原为引水入堰。”增筑白鸡堰与火烧堰,并将通济堰与都江堰外江灌区相连,扩大了水源流量,通济堰成为都江堰灌区的重要下游组成部分。通济堰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将渠首山势改凸为椭,与都江堰鱼嘴保持同样的黄金分割弧度,实现低坝引水,分水分沙,彰显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
△道光二年(1822),四川布政使、成绵龙茂道饬遵通济堰兴工日期一案的札(新津区档案馆馆藏)
蜀地先人们坚持“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等治水原则,逐渐摸索出一套河堰管理运行规则。在岁修准则与流程方面,乾隆二十年(1755),彭山知县张凤翥制订《详议通济堰善后事宜》七条,涉及堰长职责、堤防、湃缺施工、筒车管理等,成为首部规章。道光元年(1821),眉州知州吴友篪制订《通济堰章程》,对水费征收、工程维修等作出规定。至道光中期,新津知县宋灏制订《章程》,共十二条。岁修每年9至10月兴工,来年3至4月完工。先是新彭眉三地派员勘量估工,列出工量清单,由堰长组织发包和监督施工,衙门派员督修和验收,三地衙门再联合向成都府和水利道禀报备查。
△同治七年(1868)九月,四川提刑使、布政使、四川分巡成绵龙茂道等处兵备道
关于速办新任堰长名册的札(新津区档案馆馆藏)
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方面,建立堰工研究所,负责三地堰务的统筹。光绪二十一年(1895)官方始设堰工局,管理通济堰干渠及各支堰。设置堰总、堰催,负责堰务监管与协调;每堰设堰长1人,干渠堰长共10人,堰长、沟长负责组织渠系岁修、资金垫付、堰银堰米收缴、问题禀报等,一年一换;设置堰勇、堰差,负责督(巡)查、催收堰费等事务,确保岁修和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到人。实行巡河制,新彭眉三地派人,负责每日乘船沿途巡查并打捞河道漂浮物。堰长还要在新津修觉山下二王庙举行盛大的酬神演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成都水利府、新津县正堂催修民堰告示(新津区档案馆馆藏)
在规范管护方面,“堰齐四划”和“滩见石鱼”成为独特的水则标准和淘淤标准。水则刻于渠首沟口石,鱼状刻于沟底过江石。“堰齐四划”,指渠首岸边石自下而上刻有大写数字1至5,数字之间刻一横线(即一划),第4划代表最大进水位,一旦堰水超过四划,就要开闸泄洪,后改为“六字五划”。“滩见石鱼”,指淘淤时,要使河底石刻鱼露出,确保有足够的过水能力。在费用筹集方面,岁修费用主要来源于水费收入、堰田租银和官拨经费等。水费按田亩分则征收,以示公平合理。每次岁修完竣验收后,按亩分段核算并分州县“照亩定派”。
历史上,通济堰发挥了灌溉、防汛、航运等多种功能,尤其对灌区农业生产贡献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委政府对通济堰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使干渠输水损失由30%降到5%,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41提升到0.65。
△2018年,航拍通济堰引水拦河坝(摄影:周建勇)
进入新时代,通济堰更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治水事业作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成都都市圈水利合作,成眉两地协同推进都江堰(通济堰)流域联动治理,开展灌区“一体化”管理改革,实施智慧水利工程建设,建成干渠3条,总长98.735km,支渠65条,总长363.43km,年引水12亿立方米,灌溉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农田52万亩,灌区幅员888.6平方千米,惠及人口超百万,培育了新津黄辣丁等地标产品,孕育了三苏文化、长寿文化品牌,为灌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通济堰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新津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将通济古堰发展定位为体旅融合,纳入“一核三片六廊”全域文旅空间格局的三大片区之一,加快贯通“五河一江”生态休闲廊道。通济堰必将成为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功能复合的文商农旅体新消费场景,再现新津十二景之《堰堤春涨》“西畴灌溉资优渥,可但寻游拟画溪”的壮美画卷,充分激活通济堰厚重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助力“天府微度假首选地”打造。
来源:区档案馆 王波
部分图片来源于新津摄影家协会
发布于:北京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