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定在整个欧洲遭到猛烈抨击,被斥为无异于投降、屈从与屈辱。然而,比起8月3日唐纳德·特朗普满面春风、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却兴致索然地公布该协定时,如今这一协定的观感竟愈发不堪。
尽管针对欧盟商品征收15%的最终关税让金融市场略感宽慰,但所谓跨大西洋关系将迈入“稳定”新时代的说法,已愈发显得空洞。彭博经济研究指出,药品仍面临美国调查的风险,而关于50%钢铁关税的后续走向,各方说法存在分歧。若特朗普政府认定欧盟违反包括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在内的巨额投资承诺,恐将得寸进尺。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7月29日似乎急不可耐地重提旧怨,对欧盟针对Meta等科技公司的监管方式表达了不满。
美国科技七巨头碾压欧盟龙头股
苹果、Meta等企业的股价表现,远超欧洲的制药与奢侈品巨头
]article_adlist-->
来源:彭博/高盛
正因如此,那种“比起与美国陷入持久战,这项协定已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辩解已站不住脚。欧洲人明白,美国的保护主义终将让自身受损;但他们看不到欧盟能借此变强。欧洲对美国硬实力和技术的依赖,让特朗普的威胁有了底气——北约峰会上,马克·吕特(Mark Rutte)管特朗普叫“老板”(Daddy)便是明证。为了4.4亿消费者的单一市场而一味退让,恰恰印证了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的观点:欧盟还不够令人敬畏。倘若勒索能够奏效,谈判还有何意义?不如让美国总统直接发封邮件,把关税税率告知了事。
与此同时,欧洲贸易战的另一战线——中国——局势正愈演愈烈。作为德国大众汽车、奔驰等企业的核心出口市场,中国如今不仅加速追赶,更已超越昔日的“师傅”:国内对欧洲高端汽车的需求日渐降温,而本土电动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占全球市场。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布拉德·塞泽尔(Brad Setser)指出,过去几年,欧洲对华出口占欧盟GDP的比重下降了约0.5个百分点,而进口却持续增加。随着中国将稀土控制权化为“武器”、加力开动出口引擎,欧盟仿佛正梦游般陷入又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峙。一味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终将累积成危险的后果。
另一场贸易战
汽车制造商节节败退,欧盟对华出口持续下滑
]article_adlist-->
欧盟对华贸易逆差
来源:彭博
因此,欧洲精英中越来越多人私下议论:欧洲恐将面临“百年屈辱”。这让人联想起19世纪的中国——当时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导致中国丧失主权。姑且且不论殖民主义给中国造成的切实苦难,他们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在新书《进步如何终结》(How Progress Ends)中称,清朝之所以覆灭,根源在于一种自我毁灭式的自满: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与创新,最终未能跟上技术前沿的步伐。欧盟单一市场为制成品及其供应链创造了奇迹,但对创新至关重要的资本市场仍处于碎片化状态,科技企业家也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正如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去年所警示的,欧洲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
欧盟必须利用这项关税协定争取到的时间,加固贸易防御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正如经济学家桑德·托杜尔(Sander Tordoir)近日所指出的,有三件事亟待推进:其一,必须认识到:在中美两国正通过补贴、保护性需求及规模优势扭曲市场的当下,协调统一的产业政策已然不可或缺;其二,要明确如何从欧洲擅长培育的巨头企业中,培育出未来的科技领军者;其三,要重新审视竞争政策,避免欧盟陷入一种不尽如人意的中间状态——既非中国那样的全政府主导模式,也非美国那样的全私营模式。
这场最新贸易冲击的一线曙光,在于欧洲精英能否重塑思维,认清如今贸易的核心是政治而非政策。欧洲的屈辱期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仍来得及阻止它演变为“百年屈辱”。译/逸思 编辑/宋祉奇
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