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季,日军在华北展开了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冀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靠近伪满洲国,因此受到关东军与华北派遣军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日军的压力,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带领部队进入盘山,凭借着险峻的山地地形建立起了根据地,并打通了平西与冀东之间的联络通道。那时,八路军的装备相当简陋,步枪的弹药储备也极为有限,平均不到二十发。然而,日军武岛骑兵中队在玉田县建立了据点,并在遵化和蓟县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极端政策。尽管如此,冀东的军民们巧妙地利用庄稼地进行隐蔽,等待着反击的机会。
包森,本名赵宝森,来自陕西蒲城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并在西安事变后前往延安接受抗日战争的培训。1938年,他带领四十名战士进入冀东地区,一年之内,部队扩展到八百多人。包森曾在1939年4月设计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行动,他活捉了日军赤本三尼大佐。当时,赤本逼迫一名被俘的战士王振西带路,企图进行扫荡,却被八路军战士设伏生擒。日军立刻派出女间谍川岛芳子前来谈判,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赤本早已在长城脚下被执行死刑。包森参与战斗时,总是亲自上阵,他常常骑马穿行在枪林弹雨之中,士兵们都深知“如果说话不算数,出门就碰到包森”成为了日伪军的口头禅。
展开剩余74%1940年7月27日傍晚,包森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第十二团参谋长欧阳波平将带着两个连队护送两百多名从平西受训归来的干部快到盘山。为了确保队伍的安全,包森决定亲自带领特务连接应。当两支队伍在盘山北面的一个村庄会合时,天色已经逐渐变暗,战士们在村外的打谷场搭起了临时营地,大家就地架起锅具开始做饭。第二天早晨,天刚刚发白,士兵们正排队吃饭时,突然有两名侦察员满身湿透地冲进了营地,急匆匆地要求见包森。
这两名侦察员分别是老侦察员杨泽和十四岁的高大章。他们前一天化装成卖菜的爷孙,混进了蓟县城。当他们回到山庙岭时,杨泽发现有一支日军骑兵正从城门冲出,朝盘山进发。杨泽心头一紧,立刻意识到,如果日军骑兵趁机偷袭根据地,将给留守部队带来严重损失。两人沿着山路一路狂奔,不顾荆棘刺破裤子,赶到包森驻地时,杨泽嘴角流血,疲惫地说:“骑兵有七十多人,装备齐全,离盘山不到二十里!”
包森查看地图后,沉默片刻。他知道之前的情报显示,蓟县的日军骑兵是伪蒙军装扮,战斗力较弱。但他依然决定采取防备态度,毕竟敌人数量较多,而自己队伍的兵力远远超过敌方。更重要的是,他熟悉白草洼的地形,那里的地势复杂,骑兵很难发挥机动性。包森一拍桌子,下定决心:“打他个兔崽子!”
白草洼地形特殊,东西两侧被峭壁夹住,山沟中仅有一条小路,最多只能容得下两匹马并排行走。包森曾三次亲自勘察过这里,他知道,只要敌人进入这片地形,他们就失去了机动优势。由于周围悬崖险峻,步兵也难以攀爬,敌人想要突破盘山只有这条路可走。参谋长曾克林看到包森手指点着“白草洼”三字,立刻说:“这山沟简直是为骑兵准备的现成坟墓!”
八路军分为三路快速行动,包森带着两个排守住北山口,曾克林占据西山的制高点,欧阳波平则带着主力控制舞剑台。战士们利用山石做掩体,准备迎接敌人的到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白草洼时,四个连队已经悄然进入埋伏阵地,准备打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6:30,日军骑兵开始沿着山沟的小路排队前进。中队长武岛须田自信满满,他命令部队继续推进。然而,当日军走到山沟中段时,埋伏的八路军首先开枪,击中了两名暴露的哨兵。武岛察觉到中伏,但依旧不甘示弱,命令部队直冲西山缓坡突围。然而,三面枪声顿时响起,手榴弹炸开,战马受到惊吓,骑兵们纷纷从马背上摔下来。敌军残部退入沟底的石林中,进入山洞进行死守。欧阳波平和突击组爬行接近,经过连续的激战,成功将最后的敌人彻底歼灭。
这场战斗的胜利,除了战术上的巧妙布局,还得益于包森的精准决策。他不仅利用了地形,还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兵力优势,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战后,包森的部队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战果显赫。消息传开后,冀东的百姓们纷纷传颂:“包司令包了鬼子饺子!”日军《朝日新闻》对此进行报道,并痛惜“骑兵之花凋谢于盘山”。
白草洼战斗成为冀东部队成功歼灭日军的典范,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场战斗的成功,不仅在于战术的高明,还体现了八路军在面对强敌时的勇气与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