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桂军跋涉数千里,赶赴上海参战,三天时间全军覆没,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如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吸引了大量关注。究竟这段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淞沪会战结束后,距离南京保卫战的爆发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为了增强南京的防守力量,蒋中正特意联系了白崇禧,商讨如何借调兵力。然而,唐生智上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多次要求增加兵力,以确保能够守住这座重要城市。蒋中正尽可能满足了他的请求,但从淞沪战场撤回的部队,大部分已经集中在皖南地区进行整补,处于残破的状态,几乎无法重新投入战斗。
留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包括王敬久、孙元良、宋希濂的军队,以及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甚至加上俞济时的第74军,合起来的总兵力也不到6万。显然,这些部队仍然需要额外增援。
展开剩余82%尽管桂军并未全军覆没,但其损失确实十分严重。白崇禧对于这种损失感到深深的痛心,但当他听说还有更多的桂军要被调往南京时,几乎无法接受,坚决不同意派兵。于是,蒋中正转而去与四川的刘湘商量,能否调动一批川军。刘湘非常清楚南京已经成为死地,他拒绝了这个请求,声称川军由于前期战斗损失过大,尚未能够补充足够的兵力,无法支援南京。
经过一番周折,蒋中正最终调来了粤军的两个军,但唐生智觉得这些部队仍然不足以守住南京。眼看无法获得更多增援,蒋中正终于决定调动一支杂牌军来支援。
这支“杂牌军”到底是哪支部队?
这支军队是刚刚成立的第二军团,隶属于第四预备军。第二军团并非一支正规军,它被设立为二线部队,属于杂牌中的杂牌。军团编制的恢复,是为了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紧急扩充军级编制。然而,这个级别的军团在实际作战中的效果并不如预期,它的构成较为复杂,由多支力量组成,实际上并未经过完整的训练和准备。
第二军团的指挥官是徐源泉,这位湖北黄冈人曾参与过辛亥革命,也曾在直鲁联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他的部队之前大多留驻在华中地区,直到南京保卫战时才接到命令,仓促集结,带着两个师从汉口出发,经过水路抵达南京。由于行动迟缓,第48师直到12月7日才到达,成为最后一支到达南京战场的部队。
战斗的爆发和撤退:第二军团的表现
虽然第二军团到达较晚,但其战斗力并不容小觑。唐生智为其安排的防区是南京城东的栖霞山至乌龙山一线,这里地势较为险要,便于防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第二军团在栖霞山一带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尤其是在第48师与日军的反复争夺中,尽管部分部队全体战死,他们仍然坚持守住阵地。
然而,12月12日早晨,战局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唐生智已经决定开始总撤退,但在撤退计划中,优先安排了几支精锐部队先行撤离。第二军团则被命令继续坚守,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徐源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立刻察觉到这一决定背后的深意——唐生智显然打算牺牲这支杂牌军,为中央军的嫡系部队保留撤退的机会。
为了保存自己的部队,徐源泉采取了果断措施,他命令部队秘密撤离,成功地避开了日军的围攻,并通过江边的周家沙和黄天荡码头顺利渡江。这次撤退行动迅速而有序,整个第二军团在六小时内就完成了全员撤离,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撤退最快的部队。
第二军团的损失最小
与其他部队相比,第二军团在撤退中损失最小。其他部队在撤退过程中,由于船只短缺和组织不善,导致了严重的兵员和装备损失。特别是粤军和中央军的部队,在突围过程中大部分人员和武器丧失殆尽。
而第二军团不仅保存了大部分兵力,还保存了大量武器,撤退时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第41师和第48师在撤离后,依然拥有6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成为南京所有参战部队中损失最小的一支。
尽管徐源泉的“抗命”行为引发了上层的不满,但他的果断撤退拯救了第二军团,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事后,蒋中正虽然感到无奈,但并未追究徐源泉的责任,反而将其部队纳入第五战区,继续参与后续的抗战。
然而,徐源泉的表现并未得到完全认可,尤其是在武汉会战后期,他丢下部队独自撤离,引发了严重的不满和争议。最终,徐源泉的军事生涯陷入了低谷,尽管他因老上司何成浚的庇护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再未带兵作战。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